摘要
2011年6月正式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国家鼓励和支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传承、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由文化意义附着于人或物质载体上,世代相传,有着约定俗成的符号意义,对其组成符号进行系统性的挖掘,有利于深入把握其主要特征与独特内涵。芦溪傩舞流传于祁门地区,于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名录,是中国传统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于祁门芦溪傩舞,学界对其传播已有一定的研究基础,但鲜有从传播符号学的角度予以探究。在此背景下,本文以芦溪傩舞为例,在传播符号学的视阈下,深入分析其符号体系,以及其在传统社会中的传播类型和社会功能。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