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376例分析

作者:李娜; 陈洁*; 罗季; 陈永刚; 彭江丽; 喻明丽; 李生浩*
来源: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21, 42(04): 117-121.

摘要

目的探讨结核患者经抗痨治疗后出现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reaction,ADR)的具体类型、出现时间、年龄构成,为临床合理、安全、有效用药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收集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于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376例因服用抗结核药物而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的病历资料,并采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患者经抗痨治疗后出现ADR的时间多集中在前10 d,且男性出现ADR的几率高于女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核患者在服用利福平(rifampicin,RFP)与异烟肼(isoniazid,INH)后出现肝毒性的几率较高(P <0.05),结核患者服用吡嗪酰胺(pyrazinamide,PZA)后出现高尿酸血症的几率较高(P <0.05)。患者服用乙胺丁醇(ethambutol,EMB)后出现皮肤瘙痒的发生率较高(P <0.05)。结论抗结核药物可能导致的ADR多为高尿酸血症、瘙痒、皮疹、肝损伤等。患者初次用药后10d内可能因药物的刺激产生相应的ADR。因此,临床医生在其工作中需重点关注高风险人群以降低患者用药后出现ADR的风险。

  • 单位
    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