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基于杠杆平衡重建理论探讨动力髋螺钉(DHS)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失效原因及DHS的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骨科采用DHS固定治疗的32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男22例, 女10例;年龄为34~91岁, 平均67.7岁;骨折AO分型:31-A1型15例, 31-A2型13例, 31-A3型4例。根据杠杆平衡重建理论, 从骨折线与内固定的关系确定术后支点的位置, 并测量骨折内固定术后的内侧力臂和外侧力臂。将32例患者根据内固定术后支点位置的不同分为两组:A组13例, 支点在髓腔中心及以内, B组19例, 支点在髓腔中心外。比较两组患者的内固定失效情况。结果 32例患者中15例患者发生内固定失效:头颈螺钉切割但均未穿透2例, 退钉8例, 髋内翻畸形10例, 股骨颈短缩畸形15例。两组患者除骨折AO分型外其余术前一般资料及内固定类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A组患者的内侧力臂(动力臂)长度平均为51.12 mm(39.4~57.9 mm), 外侧力臂(阻力臂)长度平均为23.37 mm(15.1~31.0 mm), 3例患者术后发生内固定失效;而B组患者的内侧力臂(动力臂)长度平均为63.71 mm(52.3~74.5 mm), 外侧力臂(阻力臂)长度平均为9.94 mm(3.1~18.3 mm), 12例患者发生内固定失效, 两组患者内固定失效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结论股骨转子间骨折DHS内固定术后发生失效与术后重建的支点位置有关。DHS仅适用于骨折线(重建后支点)靠近髓腔中心及其内侧的股骨转子间骨折, 而不适合应用于骨折线(重建后支点)靠近髓腔外的骨折类型。

  • 单位
    临沂市河东区人民医院; 北京协和医院; 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