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肥措施对河套灌区氮素淋溶和玉米产量的影响

作者:常菲; 郜翻身; 红梅*; 武岩; 李艳勤
来源:生态学杂志, 2018, 37(10): 2951-2958.
DOI:10.13292/j.1000-4890.201810.035

摘要

为了解不同施肥措施对氮素淋溶风险的影响,为河套地区基础农田的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提供参考,本试验采用田间原位渗漏计法,对河套灌区盐化潮土玉米季连续2年氮素淋溶状况进行监测,研究5种不同施肥措施(不施肥(NF)、农民常规施肥(CK)、农民常规施肥+膨润土(B)、农民常规施肥+生物炭(C)、农民常规施肥+有机肥(F))对氮素淋溶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B、C处理下淋溶水总量均较低,比CK平均分别减少了16.4%、15.9%,F处理淋溶水量相对较高;在氮素养分淋溶损失中,硝态氮、铵态氮浓度均在第二次灌水后出现了峰值,B、C处理峰值较低,F处理稍高;除NF外,B处理的无机氮累积淋溶量最低,平均为65 kg·hm-2,比CK处理下降了41. 3%; C、F处理依次为73. 4kg·hm-2、96.4 kg·hm-2,分别比CK下降了33.7%、12.9%。淋溶水中全氮、可溶性总氮的淋溶量大小顺序均为NF <B <C <F <CK; B、C、F的表观淋溶率平均分别为15.3%、16.5%,18.5%,均低于CK处理的25.5%; F、B、C处理的玉米产量显著高于CK(P<0.05),其增产率依次为9.8%、8.4%、6.6%,且2年各处理表现出增产的趋势。考虑到F处理下氮素淋溶损失量较大,而膨润土、生物炭有效地抑制了氮素的淋溶损失,提高了氮肥利用率,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河套灌区化肥面源污染,故B处理推广施用的可行性较大,C处理次之。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