寰枢椎脱位TOI外科分型临床应用的前瞻性多中心研究

作者:谭明生; 麻昊宁; 郝定均; 王文军; 田纪伟; 王清; 刘少喻; 张宏其; 谭远超; 周英杰
来源:中华骨科杂志, 2015, 35(05): 465-473.
DOI:10.3760/cma.j.issn.0253-2352.2015.05.002

摘要

目的探讨TOI外科分型诊疗流程图对寰枢椎脱位治疗方案、固定方式及融合范围选择的指导价值及其临床适用性。方法根据病因、症状、体征、动力位X线片、三维CT重建和牵引复位情况, 并充分考虑手术松解和创伤因素制订TOI分型诊疗流程图:牵引复位型(traction reduction type, T型), 分为T1、T2亚型;手术复位型(operation reduction type, O型);不可复位型(irreducible type, Ⅰ型)。T1型采用牵引、支具固定, 或临时内固定等寰枢椎非融合治疗;T2型采用牵引复位后寰枢椎或枕颈固定融合;O型采用前路松解, 联合后路复位固定融合;Ⅰ型采用后路或前路减压, 原位固定融合。固定方式取决于患者上颈椎解剖特点和稳定性。2007年7月至2014年6月, 9家医院收治1 218例寰枢椎脱位患者行多中心前瞻性研究, 依Symon和Lavender临床功能评定标准、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 JOA)评分和影像学测量寰齿前间隙(atlas-dens interval, ADI)、脊髓有效空间(space available for the cord, SAC)评定疗效。结果 1 218例患者中T1型234例(19.2%)、T2型699例(57.4%)、O型239例(19.6%)、I型46例(3.8%)。平均随访(35.5±18.9)个月。术后脊髓功能改善2级572例(47.0%), 改善1级512例(42.0%), 无变化134例(11.0%), 有效率89.0%。术前JOA平均(9.80±1.90)分, 术后(14.60±2.30)分, 改善率为66.7%。术前ADI平均(8.34±1.96) mm, 术后(4.18±5.97) mm。术前SAC (10.24±6.80) mm, 术后(14.53±4.87)mm。影像学检查示枕颈区植骨已融合, 鹅颈畸形已矫正, 脊髓前和(或)后方减压良好。结论寰枢椎脱位TOI外科分型对选择治疗方案、固定方式及融合范围有较高的临床指导价值。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