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民国时期教育思想家的教师身份认同主张直接决定了当时的办学方针与办学实况,也间接影响了此间我国整个教育的发展总势。其共性在于均以思考救国救民为己任去构建并形塑教师的身份要求、角色形象,其异处在于三类群体代言人基于各自生活构造、具体面临困境侧重不同,而分别从政治、学术、教育等不同角度切入为政、为民、为教的大教育改造实践之中。为政之道者孙中山提出师乃国脉所系、民生所依;蔡元培倡导师须五育皆达、德守致用,学问第一、人格至上。为民之道者晏阳初认为教师旨在培育新民、自动研究;梁漱溟主张教师职责在于传递知识、传授技能、传播文化,作用在于建设乡村、改造社会、解决中国问题;陶行知呼吁教师应该成为新生活的塑造者并具备形成其新生活的诸种变术;为教之道者经亨颐强调人格为先、俯尊屈就、勤慎诚恕是教师职业精神;张伯苓坚守道德乃万事之本、爱国乃应时之责的教师律令;林砺儒践行位高责重、职敬业恒、教学相长、论行相滋的教师地位观、从业观、教学观。
-
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