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为了研究沥青路面裂缝发生、发展规律,进一步认识并预防沥青路面裂缝,依托北京大杜社公路材料腐蚀与工程安全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足尺路面试验环道RIOHTrack,对19个沥青路面试验段裂缝从产生到发展的过程进行了持续观测,对经历6×104次累计标准轴载作用后路面裂缝现状以及裂缝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和判断。结果表明:在重载交通使用环境下,行车道的横向裂缝是薄沥青层结构的主要裂缝形式,且主要为荷载型的Top-down裂缝;裂缝的产生与环境温度、荷载大小以及沥青混凝土层厚度和基层刚度等多种因素有关,环道低温裂缝与传统认为的反射裂缝不同,主要表现为首先产生于轮迹带位置以及首先产生于表面层,并自上而下发展,在相同气候环境和荷载作用下,不同类型结构的裂缝差异是显著的,对于薄面层的沥青路面结构,基层刚度、结构组合形式对于车道横向裂缝产生的影响较为显著;荷载型横向Top-down裂缝和车辙病害作为沥青面层两种典型的荷载疲劳损伤,具有负相关关系,即裂缝病害严重的结构,其车辙深度往往较小,反之,裂缝病害较轻的结构,车辙深度往往较大,当沥青面层为18 cm时,路面的Top-down裂缝和车辙病害都较为严重,沥青面层18 cm可能是半刚性基层结构对偶性病害的“拐点”厚度。
-
单位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