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郭店简、上博简《缁衣》的出土,为《缁衣》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两种简本《缁衣》大致相同,证明至少在战国中晚期楚地就已有成熟的《缁衣》版本流行。简本、今本渊源同祖而各有昭穆,简本《缁衣》相较于今本保留了更多的原始形态,但也经历过楚地文化的适应性改造,传抄过程中抄者的介入对简本《缁衣》的文本形态产生过重要影响,加之简本是作为陪葬品这种特殊的形式存在,只能作为一个参照的样态考察。今本历经两千多年,文本呈现动态的流变过程,《缁衣》“阙名”的背后是首创者、记述者、抄者、编者、刻者等“作者”角色的融合,最终造成作者名字的消解。众多力量合力汇聚,成就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缁衣》版本。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