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骨科机器人辅助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在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21年4—7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30例, 其中男15例、女15例, 年龄60~75岁。单节段骨折26例, 双节段骨折4例;骨折椎体节段:T10 2例, T11 2例, T12 10例, L1 8例, L2 5例, L3 7例。30例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机器人组, 每组15例。对照组行传统经皮椎体穿刺成形术, 机器人组行机器人辅助下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观察项目:(1)比较2组患者伤椎穿刺点导针定位时间、术中透射次数、出血量、骨水泥渗漏情况, 以及术前、术后伤椎前缘相对高度(伤椎前缘高度/上下邻椎前缘高度平均值);(2)机器人组中, 测量比较术前规划穿刺通道与术中实际穿刺通道的矢状截面角、横截面角、进针点距椎体中线距离, 评估机器人导针定位的精准度。结果 2组患者性别构成、年龄、身高、体质量、伤椎分布情况、术前伤椎前缘相对高度等基线资料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机器人组单个导针平均定位时间、术中透射次数分别为(283.5±118.7)s、(12.4±5.7)次, 均少于对照组的(469.2±113.9)s、(16.5±4.7)次,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68、-2.78, P值均<0.05)。机器人组术中出血量、术后伤椎前缘相对高度分别为(8.8±4.6)mL、0.9±0.1, 对照组分别为(10.3±5.3)mL、0.9±0.5,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组患者术后伤椎前缘相对高度均高于术前,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81、3.59, P=0.002、0.003)。机器人组术中发生骨水泥渗漏2例, 对照组发生骨水泥渗漏4例,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87)。机器人组中, 术前规划穿刺通道矢状截面角、横截面角、进针点距椎体中线距离分别为16.7°±3.4°、10.0°±6.6°、(33.3±6.2)mm, 术中实际进针隧道矢状截面角、横截面角、进针点距椎体中线距离分别为16.6°±3.8°、8.5°±6.2°、(33.3±6.2)mm, 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08、0.82、-0.01, P值均>0.05)。结论与传统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相比, 机器人辅助下经皮椎体穿刺成形术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 恢复伤椎椎体高度效果相同, 还具有导针定位精准、定位时间短、术中透视次数少的优势。临床试验注册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注册, 注册号:ChiCTR200004033。
-
单位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