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白塞综合征33例临床特征分析

作者:陈风华; 安云飞; 唐雪梅*
来源: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23, 38(07): 530-540.
DOI:10.19538/j.ek2023070611

摘要

目的 探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儿童白塞综合征(BS)临床特征,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22年3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的33例BS患儿资料,总结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方式等。结果 33例中男21例、女12例,男女比例1.75∶1。起病年龄6月龄20 d至16岁2月龄,平均年龄(6.5±4.1)岁。确诊年龄7月龄至16岁4月龄,平均确诊年龄(8.9±4.2)岁。发病至确诊10 d至12年不等,中位时间1.0(3.4)年。具有相关疾病家族史6例。首发症状最常见为口腔溃疡,其次为发热、消化系统症状。所有患儿均存在复发性口腔溃疡(33例,100%),消化系统表现、生殖器/肛周溃疡22例(66.7%),皮肤损害13例(39.4%)、关节症状11例(33.3%),眼部并发症10例(30.3%),神经系统表现9例(27.3%),血管受累5例(15.2%)。有8例(24.2%)出现白细胞数升高,16例(48.5%)血红蛋白降低,免疫学指标异常较少。1例TNFAIP3基因在6号染色体第7外显子c.1804A>T(p.T602S)错义突变(母源),诊断为A20单倍剂量不足(HA20)。符合白塞病国际评分标准(ICBD)29例(87.9%),符合儿童白塞病标准(PEDBD)21例(63.6%)。26例(78.8%)加用泼尼松治疗,其中8例使用甲泼尼龙(1~2 mg/kg,日2次,3~11 d)静脉滴注,部分合并免疫抑制剂(环孢素、甲氨蝶呤等)治疗;10例联合使用生物制剂(英夫利西单抗、托珠单抗)治疗,症状及炎症指标均得到较好控制,激素逐渐减量。结论 BS患儿以黏膜损害为主要表现,胃肠道及眼部受累明显。起病年龄较小,有家族史,症状较重患儿需警惕类BS样表现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生物制剂在儿童BS治疗中已有初步应用,仍需较大样本量的研究评估其安全性及有效性。

  • 单位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