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黄斑前膜术前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的临床研究

作者:宋殊琪; 吴真真; 黄蒂; 李晓娟; 姚毅
来源: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1, 34(20): 3516-3528.
DOI:10.19381/j.issn.1001-7585.2021.20.008

摘要

目的:通过研究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患者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FA)的临床特点,探讨FFA对于特发性黄斑前膜的临床诊断及有效预判术后早期视力恢复的重要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近期确诊为特发性黄斑前膜的病例32例(32只眼),手术前均对患者行FFA检查,分析比较术前患者黄斑中心凹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的变化,将该疾病分为三期。各期确诊患者均行玻璃体切除联合膜剥离微创手术,术后6个月复查,分析各期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 BCVA)。结果:随着IMEM分期的递增,患者黄斑区及周边血管牵拉变形越严重,渗漏也越明显。各期患者术前、术后的LogMAR BCV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期患者术前及术后的LogMAR BCVA随着分期的递进而明显增加,整体检查结果比较分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分期越高患者在术后的视力改善程度越差。特发性黄斑前膜中期患者术前、术后LogMAR BCVA差异平均值最大,提示中期患者术前的BCVA在术后改善程度最大。结论:对FFA的检查结果图像进行分期,可清晰准确地显示特发性黄斑视网膜前膜范围、黄斑区视网膜血管渗漏和黄斑区水肿等情况,不仅可以有助于准确预判患眼术后视力,还有利于特发性黄斑视网前膜病变手术治疗时机的正确选择。

  • 单位
    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