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国传统治理理念之中,礼乐文化缺不了"禁声"一环。广言之,"禁声"乃关于艺术的审查监管,对不良品类加以限制,其涉及到艺术自由与国家文化规范间的博弈和平衡。本文通过对比《周礼》和《荀子》中实施"禁声"的主管部门差异,揭示两种不同的"禁声"路径,连通传统典籍、历史状况、当代实践三方面对"禁声"的依据、方式、利弊等作一全方位的考察,分析并比较消极禁止与正面积极引导两种方式的适用性,期望由此显明传统礼乐运用的分寸,并对今日艺术管理和公共文化政策如何施行有所启发。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