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鹅洲长江段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与季节变化

作者:龚成; 池仕运; 夏纬; 汪红军; 胡俊; 陈威; 胡菊香*
来源:水生态学杂志, 2021, 42(01): 66-74.
DOI:10.15928/j.1674-3075.201904300106

摘要

探究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长江段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及季节变化,可为该区域水生生物的保育和管理工作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2014-2015年,按季节在干流江段设置16个采样站位,进行底栖动物调查和水质理化指标测定,并同步收集当月水位信息。结果表明,4次调查共检出底栖动物53种,其中水生昆虫28种,软体动物9种,寡毛类9种,甲壳动物4种,其他类群3种,常见种为日本沼虾、钩虾、栉水虱、米虾、河蚬、淡水壳菜、多足摇蚊、环足摇蚊和齿斑摇蚊。底栖动物存在较为明显的季节演替,且种类组成较为简单,以小个体的物种和活动能力较强的甲壳类为主。低水位时,生境异质性的升高有利于底栖动物多样性的增加;而高水位时生境异质性的降低,则对底栖动物的多样性不利。水位的升高以及流量的增大,有利于活动能力较强的甲壳动物生存和扩散。底栖动物的密度、生物量以及多样性处于较低水平,与该河段地处下荆江、河道演变剧烈、生境不稳有关,密度水平与长江中游的沙市、黄石断面接近,表明目前底栖动物密度处于较低水平是一种常态现象。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