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见义勇为行为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具体体现之一,更是一种高尚的道德行为,我国也鼓励和支持社会开展各种形式的尊崇英模活动。同时,各级人民政府也应当加强对尊崇英模活动的组织和领导,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有歪曲事实真相,丑化、诋毁英雄形象,侵犯英模合法权益等违法行为。但我国《民法典》对见义勇为行为的定义和法定范围划分还存在一定的“模糊”,部分人民群众对见义勇为行为也存在一定认知不全面的问题。基于此,下文以见义勇为的行为概述作为切入点,对见义勇为的内涵和见义勇为的法律属性进行解释分析。然后指出见义勇为行为的民法界定特点,说明见义勇为行为的民法界定和见义勇为行为特点,对见义勇为行为可能产生的四种损害类型进行逐一论述,并举例帮助读者对其进行理解。最后,分析了现行见义勇为行为的民事立法,从明确受助者范围、明确补偿标准与范围、过失造成损害时民事责任减免以及增加见义勇为者的报酬请求权等方面,提出完善见义勇为行为的立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