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评估基于MRI前列腺腺体相关参数构建的列线图预测腹腔镜前列腺癌术后尿失禁的临床价值。方法:纳入经前列腺穿刺活检诊断为前列腺腺癌并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行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laparo-scopic radical prostatectomy, LRP)的202例患者,所有患者的术前MRI检查于前列腺穿刺活检术前1周内完成,腺体相关参数包含前列腺上下径、左右径、前后径、前列腺体积、前列腺尖部突入深度(intravesical prostatic protrusion length, IPPL)、前列腺尖部形态分型等。自术后第1个月起,每个月对患者的控尿功能恢复情况进行随访,以全天不需要使用尿垫作为控尿功能恢复标准。应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术后早期控尿功能恢复的危险因素,绘制各模型预测术后控尿功能恢复的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以DeLong检验比较曲线下面积的差异,以决策曲线分析评价模型的临床净获益。结果:202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9.0(64.0, 75.5)岁,穿刺前平均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 PSA)为12.12 (7.36, 20.06)μg/L,穿刺Gleason评分<7分和≥7分者分别为73例(36.2%)和129例(63.9%),临床分期为T1/T2期者100例(49.5%),T3期者102例(50.5%)。经术前MRI测量,前列腺体积为35.4 (26.2, 51.1) mL,前列腺上下径与左右径的比值为0.91 (0.77, 1.07),膜性尿道长度为15 (11, 16) mm, IPPL为2 (0, 6) mm,前列腺尖部形态分型A~D型分别为67例(33.2%)、80例(39.6%)、24例(11.9%)和31例(15.3%),训练集和验证集分别为141例和61例。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随访3个月患者的控尿率为59.4%(120/202例)。训练集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膜性尿道长度(P<0.001)、IPPL(P=0.017)和临床分期(P=0.022)是术后早期(3个月)尿失禁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多因素分析结果制作列线图和临床决策曲线,计算训练集ROC曲线下面积为0.885 (0.826, 0.944),计算验证集ROC曲线下面积为0.854 (0.757, 0.950)。在验证集里对模型进行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卡方值为5.426 (P=0.711)。结论:术前膜性尿道长度、IPPL、临床分期是LRP术后早期尿失禁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MRI前列腺腺体相关参数构建的列线图可有效预测LRP术后早期控尿功能恢复,但此结果还需更大规模的临床研究证实。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