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历年来针对鲁迅《野草》做出的大量阐释中,《风筝》一文得到的关注相对较少。而在为数不多的关注《风筝》的解读那里,无论是强调其中蕴含的对于儿童的重视,还是强调所谓封建礼教的“精神的虐杀”,抑或是强调曲折地得到象征的鲁迅与同时期文坛的关系,论者们似乎都不认为《风筝》那里存在着某种思想性的“根源”或者说“重心”一般的东西。通过将《风筝》视为一个自洽的虚构文本,本文表明这一文本包含了关于鲁迅在《野草》中反复强调的“时间”问题的重要理解,从而对于这个短小文本的读解将为整体性地理解《野草》提供关键的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