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评价现用手臂皮肤消毒方式对不同献血人群消毒前与消毒后表面微生物分布特征和变化特点,为制定合适的消毒方式或标准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接触皿采样法采集200名献血者手臂消毒前后的皮肤表面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分离纯化后通过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仪(MALDI-TOF MS)鉴定分析。结果 200名献血者皮肤消毒监测结果符合标准;消毒前样本中共检测到49种细菌,其中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占比分别为75.51%(37/49)和24.49%(12/49),在消毒后样本中共检测到19种细菌,其中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占比分别为84.21%(16/19)和15.79%(3/19);室内组消毒后细菌残留率明显低于室外组,P<0.05,室内组消毒后残留率最高是鲍曼不动杆菌、洛菲不动杆菌、腐生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短芽孢杆菌、弯曲芽孢杆菌、疮疱丙酸杆菌。室外组消毒后残留率最高是环状芽孢杆菌、头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组间比较表明,室外组皮肤消毒后头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的残留率明显高于室内组,P均<0.05。结论 尽管现用手臂皮肤消毒方式能获得符合标准的消毒效果,但消毒后仍有细菌残留,细菌残留率及残留微生物种类可能与献血者的工作环境相关,本研究也可为相关标准或规程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 单位
    上海市血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