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食物过敏与十二指肠肥大细胞相关性研究

作者:袁海鹏; 王晓虹; 李晓沛; 丛衍群; 李福康; 李延青
来源:中华消化杂志, 2013, 33(6): 371-374.
DOI:10.3760/cma.j.issn.0254-1432.2013.06.003

摘要

目的 探讨食物过敏和十二指肠肥大细胞在功能性消化不良(FD)中的相关性.方法 对48例FD患者进行消化不良症状评分,其中餐后不适综合征(PDS)患者23例,上腹痛综合征(EPS)患者25例.胃镜下取48例FD患者和21名健康志愿者十二指肠球部和降段黏膜组织标本,并抽取静脉血3 mL.组织标本甲苯胺蓝染色后计数肥大细胞总数和脱颗粒肥大细胞所占百分比.ELISA法检测血清中14种食物过敏原特异性抗体IgG.两样本比较采用t检验,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相关性采用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结果 十二指肠球部和降段肥大细胞数量,FD组、PDS组、EPS组均较对照组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球部t=3.387、3.536、3.510,降段t=5.810、4.400、3.813;P均<0.01).十二指肠球部和十二指肠降段所有肥大细胞中脱颗粒肥大细胞所占百分比,FD组[(60.23±5.10)%和(66.97士5.30)%]、PDS组[(59.84±4.50)%和(66.63±5.37)%]、EPS组[(60.58±5.66)%和(67.28士5.32)%]均高于对照组[(25.38±2.32)%和(30.66±2.8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球部t=33.639、25.496、26.563,降段t=32.513、30.521、31.612;P均<0.05).十二指肠球部和降段的肥大细胞数量、脱颗粒肥大细胞百分比与各症状积分均无相关性(P均>0.05).PDS组牛肉、蟹、虾、小麦、鸡肉的特异性抗体IgG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前4项x2=12.108、17.771、6.832、4.375,第5项为Fisher确切概率法,P均<0.05).EPS组牛肉、大豆、鸡肉特异性抗体IgG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前2项x2=8.915、18.600,第3项为Fisher确切概率法,P均<0.01).食物过敏原特异性抗体IgG阳性评分和种类,FD组、PDS组、EPS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IgG阳性评分t=14.988、4.062、3.693,IgG阳性种类t=8.805、4.177、3.388;P均<0.01).食物过敏原特异性抗体IgG阳性评分和种类与十二指肠球部肥大细胞数量和脱颗粒肥大细胞百分比呈正相关(IgG阳性评分r=0.247和0.307,IgG阳性种类r=0.243和0.326;P均<0.05).结论 食物过敏原特异性抗体IgG可能通过诱导十二指肠黏膜肥大细胞增多和脱颗粒肥大细胞百分比上升从而参与FD发病.

  • 单位
    浙江医院; 泰安市中心医院;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