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原位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ISAT)型和栓塞型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VBAO)患者的近期、远期的临床结局。方法连续回顾性纳入2011年12月至2020年10月记于南京卒中注册系统的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急性VBAO患者102例,根据不同的闭塞分型,将其分为ISAT组(45例)和栓塞组(57例)。记录患者的人口学资料(性别、年龄)、基线资料[血压、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心房颤动节律、前驱症状、起病时严重卒中、发病至入院时间、后循环急性卒中预后早期CT评分(PC-ASPECT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临床资料[发病至穿刺时间、穿刺至再通时间、手术时长、静脉溶栓、辅助镇静、闭塞部位、急性卒中Org10172治疗试验(TOAST)分型、首选治疗方式(动脉溶栓、机械取栓、球囊扩张/支架置入等)、补救性血管成形(球囊扩张术、支架置入、球囊扩张术+支架置入)、动脉替罗非班、成功再通、颅内出血、症状性颅内出血、机械通气、住院时长、住院花费],并进行组间比较。根据发病至穿刺时间和首选治疗方式对ISAT组和栓塞组患者成功再通及出院后90 d、1年的良好结局进行亚组分析。良好结局定义为mRS评分0~3分。以栓塞组患者作为参照,选取两组人口学及基线资料单因素分析中P2=12.097;4.4%(2/45)比42.1%(24/57),χ2=18.779;13.3%(6/45)比42.1%(24/57),χ2=10.027],舒张压[85.0(78.0,97.5) mmHg比80.0(72.0,89.5) mmHg,Z=-2.344]、高血压病比例[84.4%(38/45)比57.9%(33/57),χ2=8.379]均高于栓塞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ISAT组患者发病至穿刺时间短于栓塞组[260.0(174.0,481.0) min比378.0(283.0,525.0) min,Z=-2.750],手术时长多于栓塞组[111.0(77.5,156.5) min比95.0(66.5,122.5) min,Z=-2.032],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2=35.890,P2=47.399,P2=26.730,P2=30.242;40.0%(18/45)比15.8%(9/57),χ2=7.57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ISAT组患者症状性颅内出血比例高于栓塞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9%(4/45)比0,P0.05)。(2)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校正倾向评分后,ISAT组和栓塞组患者出院后90 d良好结局和1年良好结局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相较栓塞组患者,ISAT组与更高比例的补救血管成形术相关(校正后OR=11.924,95%CI:3.477~40.893,P0.05)。(3)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在发病至穿刺时间≤6 h的患者中,ISAT组患者出院后90 d良好结局和1年良好结局的比例低于栓塞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90 d:20.0%(9/45)比26.3%(15/57),校正后OR=0.144,95%CI:0.029~0.705,P=0.017;1年:22.2%(10/45)比26.3%(15/57),校正后OR=0.119,95%CI:0.022~0.638,P=0.013]。其余临床事件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ISAT型和栓塞型VBAO患者,其良好结局及再通比例相当,但ISAT型有着更为复杂的再通过程,住院花费也较高,早期治疗时间窗内的临床结局相对较差。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