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肝癌)临床病理特征及AFP在肝癌患者术后生存预后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16年12月在南通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和解放军904医院行手术治疗的107例肝癌患者。其中男74例,女33例;年龄34~77岁,中位年龄56岁。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分析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并根据AFP将患者分为0~10、10~400、>400μg/L组,对不同水平的AFP患者进行生存分析。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及Log-rank检验。结果本研究中男女比2.24∶1,45~66岁年龄段的肝癌患者最多。HBsAg阳性68例,阴性37例。AFP值在0~10μg/L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7.81%、72.22%、66.48%,AFP值在11~400μg/L者相应为87.27%、80.43%、66.76%,AFP值在400μg/L以上者相应为65.39%、53.63%、42.97%。AFP值在0~10μg/L和400μg/L以上患者生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66,P<0.05)。结论 HBV感染为我国肝癌的首位危险因素。早期肝癌难以被发现,虽不应过分强调AFP在肝癌早期诊断中的作用,但应重视其在肝癌患者术后生存预后中的价值。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