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丘陵地区城市与平原地区城市的近地层风场特征通常呈现出显著差异。为缓解丘陵地区城市中特殊地形结构造成的通风不畅、热岛效应、污染积聚等问题,以广州城市设计重点区域作为实验场域,使用顾及复杂地形条件的综合迎风面积密度指数描述地区通风潜力,提出不同风向条件下基于最小整体通风阻抗的风道识别方法,并依据风道宽度、风道与主导风向一致性两项准则确定区域通风廊道范围,划定其风道等级;同时结合局地环流特征和德国学者克雷斯、西弗斯等提出的冷空气补偿理论,识别补偿区、作用区以及二者之间的冷空气传输区;由此在区域和局地层面形成了完善且能互补的城市通风系统,促进了风道规划的空间落位与通风规划管理手段的精细化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