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后颅窝肿瘤术后小脑性缄默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杨伟; 葛明*; 黄凯坤; 彭亚光; 张天蕾; 冀园琦; 孙骇浪; 渠沛然; 彭小娇; 蔡英杰
来源: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20, 36(09): 896-899.

摘要

目的探讨儿童后颅窝肿瘤术后小脑性缄默综合征(CMS)的临床特征及CMS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22例后颅窝肿瘤患儿的临床资料, 根据患儿术后有无CMS, 分为CMS组(31例)和非CMS组(91例)。观察CMS组患儿缄默的临床特点, 比较两组间临床特征及术前影像学特征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判断影响术后CMS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122例患儿中, 31例(25.4%)术后发生CMS。术后即刻发生CMS 19例, 术后≤3 d出现CMS 11例, 术后第7天出现CMS1例。至末次随访, 除3例死亡患儿, 其余28例患儿CMS持续时间为7~315 d, 12例CMS持续时间为7~28 d, 25例CMS持续时间≤90 d。CMS组与非CMS组比较, 男性[分别为80.6%(25/31)、49.5%(45/91)]和髓母细胞瘤患者占比高[分别为71.0%(22/31)、37.4%(34/91)],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MS组与非CMS组比较, 实性肿瘤占比高[分别为92.9%(26/28)、67.5%(56/83)]、下蚓部受累多[分别为100.0%(28/28)、69.9%(58/83)]、脑干受压占比高[分别为85.7%(24/28)、61.4%(51/83)], 比较两组肿瘤的位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年龄、肿瘤直径、Evan′s指数、脑积水、室旁水肿及上蚓部受累者占比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男性(OR=4.7, 95%CI:1.5~14.1, P=0.006)、脑干受压(OR=4.7, 95%CI:1.3~16.4, P=0.017)是影响后颅窝肿瘤患儿术后发生CM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CMS多发生于术后早期, 且多于3个月内恢复, 男性、脑干受压可能是术后CM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