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近代以来形成的“以西释中”主流研究范式影响下,中国古代的公孙龙往往被研究者描绘成为西方意义的哲学家、逻辑学家,作为公孙龙思想代表作的《坚白论》,其主旨到底何在,在以往众多的研究成果中并未达成共识。依据《名实论》的“正名”理论,在《坚白论》中,坚、白代表性质意义的“实”;坚、白所处的“定”“兼”“藏”三种样态即是性质的三种“位”;与之对应的三种“物(天地与其所产)”的存在形态就是石、物(物兼之万物)、坚白自身;整个主宾辩难的论证过程就是在进行“位其所位”的“正名”行动。不依傍后来西学现存理论,主要参考宋人谢希深的注解,回到战国时期“名实之辩”的语境中,研究发现《坚白论》的主旨就是:通过坚、白两种性质在“定”“兼”“藏”三种“位”中的“正名”分析,揭示事物“性质(实)”的三种不同涵义:石之坚、白特性;物之坚、白共性;离之坚、白自性。同时,“性质”三义也可以视为“性质语词”的三种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