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隐性失血与溶血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吴元刚; 曾羿; 胡钦胜; 李灿锋; 李明阳; 裴福兴; 沈彬*
来源: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8, 12(04): 490-494.
DOI:10.3877/cma.j.issn.1674-134X.2018.04.009

摘要

目的探讨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隐性失血与溶血的相关性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5年12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行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纳入标准为膝关节重度骨关节炎、血沉及C-反应蛋白正常、24 h补液总量不超过2 000 ml的患者;排除非膝关节骨关节炎、有血液性疾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体内有活动性感染灶、有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以及病历资料不完整的患者。共有93例骨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43例,女50例;年龄58~79岁,平均(67±9)岁。分别记录所有患者术前与术后1、3 d的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结合珠蛋白,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及膝关节上、下周径。同时,根据Gross方程计算围术期总失血量,比较术后引流量;显微镜下观察术前与术后外周血涂片的变化(Wright染色),根据术后第5天双下肢静脉彩超结果判断术后深静脉血栓及肌间静脉血栓发生率,记录患者术后皮下瘀斑发生率。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的,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行卡方检验。结果 9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3个月,平均(1. 6±0. 8)个月。研究结果发现:术后1、3 d HB值及HCT值明显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 384、2. 681、0. 305、0. 429,P均<0. 05);术后结合珠蛋白呈上升趋势,术后3 d相比术前具有统计学差异(t=9. 284,P <0. 05);术后1、3 d直接胆红素相比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 357、2. 316,P均<0. 05),但是间接胆红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 449、2. 514,P均> 0. 05);术后1、3 d膝上、下周径明显高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 882、1. 937、2. 362、2. 294,P <0. 05)。围手术期总失血量为(979±192) ml,引流量为(165±41) ml;显微镜下观察术后外周血涂片的红细胞形态及大小较术前无明显变化,破碎的红细胞发生较少。术后有8例肌间静脉血栓,无深静脉血栓发生。17例发生皮下瘀斑。结论术后隐性失血的原因主要与围手术期血液大量进入组织间隙以及积留在关节腔内有关,因溶血方面所造成的影响较小。

  • 单位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