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医“胃巴达干病”动物模型建立的研究

作者:白乌日力嘎; 娜米拉; 特日格乐; 苏龙嘎; 小芳; 其其日力格; 包纳日斯*
来源: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21, 27(03): 50-54.
DOI:10.16041/j.cnki.cn15-1175.2021.03.028

摘要

目的:建立蒙医"胃巴达干病"临床症状的实验动物模型,为进一步探索和揭示"胃巴达干病"内在的生理病理机制打好实验基础。方法:采用SD大鼠,给予冰水灌胃及吹寒风的方法,诱导大鼠"胃巴达干病"模型形成。造模结束后从症状体征的变化、胃组织学及相关消化指标等分析并评价模型。结果:造模结束后模型组外观及性情状态表现为精神不振,活动明显减少,瞌睡,常相互挤在一起倦卧成团,捉拿时挣扎少或挣扎无力,毛枯槁、蓬松,大便湿润、质地较软,皮肤黏膜苍白,舌唇多为紫暗色特征的证候;一般体征出现体质量下降或缓慢增长的情况(P<0.05),肛温(P<0.05)、饮水量(P<0.05)、摄食量下降,尿量增加等表现。上述结果表明模型组大鼠体征改变符合"胃巴达干病"症状和病理变化的基本特征;两组胃组织学病理改变未见明显差异;模型组PGⅠ、PGR水平明显升高(P<0.05),G-17相对有所升高(P>0.05),而PGⅡ水平相对有所降低(P>0.05)。结论:本模型有程度较深的"胃巴达干病"临床表现。本研究结合吹寒风与灌胃冰水的造模方法,较为成功地建立了与临床症状相符的蒙医"胃巴达干病"动物模型。而蒙医"胃巴达干病"病变与PGⅠ、PGⅡ、PGR、G-17有密切内在机制相关性。本次研究为蒙医"胃巴达干病"本质及药物治疗机制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实验依据。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