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耆那教自产生之后,内部经历了多次分裂。首先是形成了天衣派和白衣派两大派别,两派的出现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主要包括:教派传播范围扩大;教义传承受到客观条件限制;公元前4世纪饥荒带来的分裂因素等。天衣派和白衣派在教义、修行实践等方面有不一致之处,对大雄有不同观点,包括:孕育中的大雄是否被转移了子宫、大雄是否结婚、大雄开始苦修和去世的时间等;是否必须裸体;食物和财物拥有规则不一致;女性能否得到解脱的观点不一致。教徒之间也有矛盾:两派常有辩论;争夺圣地和圣殿所有权;俗家信徒之间也有矛盾。然而,两派的分歧涉及的都不是根本的原则性问题。后来,天衣派和白衣派内部又各自陆续出现了一些分派,天衣派的主要分派有:巴哈塔卡、毕萨潘沙、特拉潘沙、塔拉潘沙等;白衣派的主要分派有:摩提普加卡、斯塔纳瓦西以及亚提等。派中有派,最终使得耆那教形成碎片化的状态。碎片化又反过来进一步加剧了耆那教徒之间的分歧和争论,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耆那教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客观上便利了教义的传承。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