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院华支睾吸虫流行病学现状及临床资料

作者:蔡栋昊; 黎燕玲; 王轲; 罗晓红; 黄艳; 周小棉; 段朝晖*
来源:热带医学杂志, 2020, 20(02): 163-279.
DOI:10.3969/j.issn.1672-3619.2020.02.006

摘要

目的了解华支睾吸虫流行现状、相应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指标变化及其诊断效能,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粪检华支睾吸虫虫卵阳性情况及流行病学信息。同时,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华支睾吸虫虫卵阳性患者与健康体检者之间常见血常规、生化指标及肿瘤标志物的变化情况。结果本院粪检华支睾吸虫虫卵阳性患者658例,检出率为0.25%,年龄分布主要集中于40~69岁年龄段,其中心血管专科(18.89%)、消化及胃肠专科(18.54%)、体检中心(10.57%)检出率最高。华支睾吸虫感染人群白细胞(WBC)、单核细胞(MONO)、中性粒细胞(NEUT)、嗜酸性粒细胞(EOS)、嗜碱性粒细胞(BASO)、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γ-谷氨酰转肽酶(GGT)、肌酐(CREA)、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显著高于健康体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红细胞(RBC)、淋巴细胞(LYM)显著低于健康体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红蛋白(HGB)在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粪检阴性住院组相比较,NEUT、AST、AFP 3个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显示,血常规指标中,单一指标对华支睾吸虫感染诊断效能较低,联合WBC、MONO、EOS、BASO、RBC、LYM诊断效能显著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UC=0.805,P<0.05)。生化指标中,单一GGT显示良好诊断效能(AUC=0.737)。常见肿瘤标志物CEA诊断效能一般(AUC=0.661)。结论该院就诊人群华支睾吸虫感染率有所下降,通过结合相关临床特征及检测指标变化情况,可以辅助临床中华支睾吸虫感染的诊断与检测。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