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评估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中记录的心房扑动(房扑)和心房颤动(房颤)持续时间与脑卒中事件的相关性及抗凝治疗的干预作用。方法纳入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天津市胸科医院心内科植入CIED患者, 基础心律均为窦性心律, 收集心电图确诊的房颤/房扑或经腔内心电图确诊的房颤/房扑(心房激动频率≥250次/min, 持续时间>6 min)的患者在随访期间发生心房高频事件(AHRE)信息, 记录随访最长房颤/房扑持续时间和抗凝药物使用情况, 记录脑卒中发生情况及发生时间, 比较不同持续时间房颤及抗凝方案对患者脑卒中风险的影响。结果共植入2 342例双腔CIED, 2 136例完成随访, 年龄(68.9±9.6)岁, 其中男868例随访(42.4±16)个月, 24.3%的患者记录到AHRE。根据房颤/房扑最长持续时间将患者分为无房颤组(75.7%, 1 618/2 136)、<1.0 h(3.7%, 79/2 136)、1.0~5.9 h(4.4%, 93/2 136)、6.0~23.9 h(6.3%, 135/2 136)、≥24.0 h(9.9%, 211/2 136)5个组。Cox比例风险分析显示, 与无房颤患者比较, 6.0~23.9 h房颤组的脑卒中事件增加3.8倍(P=0.04), ≥24 h组房颤增加脑卒中风险17.3倍(P<0.001), 该2组患者抗凝治疗明显降低脑卒中发生率(P=0.044)。结论房颤持续时间6 h患者脑卒中风险增加, 规律抗凝治疗可显著减少缺血性卒中发生, 房颤持续6 h是阵发性房颤患者启动抗凝治疗的时间节点。
-
单位天津市胸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