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哈丽特·马蒂诺在1844年发表的《病屋生活》中描述了自己长期卧病的心理状态,这部作品曾是其得意之作,但在1855年撰写《自传》时,她却严厉批评《病屋生活》中的"痛苦崇拜"和过度的自我意识,并认为自己当时仍处于形而上学阶段是造成这两种缺陷的原因。本文认为,这种归因过于简单,马蒂诺在突出基督教影响的同时,却忽略了"病屋狂热"、精神自传传统、反自我意识等社会因素和体裁因素的影响。这种简单化的处理,连同《自传》中对人生做整齐而刻意的阶段划分,都体现了马蒂诺对孔德学说的依赖,体现了她急于为人生寻找规律和定式的渴望,具有维多利亚时代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