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行白内障摘除手术的同时往往联合植入与术眼相匹配屈光度数的人工晶状体(IOL), 以期达到术后恢复患者最佳视觉功能的目的, 但术眼的实际屈光度与术前预测值之间经常存在一定误差, 术后屈光误差的重要来源之一是术后植入眼内的IOL预期位置发生改变。为了提高对术后屈光情况预测的准确性, Holladay提出在IOL屈光度计算公式中引入"IOL有效位置"(ELP)这一概念。计算ELP时纳入的参数及算法差异使IOL屈光度计算公式的准确性存在差异。随着采用多个参数的计算方法及技术应用, 特别是基于人工智能算法的应用, IOL屈光度数计算公式的准确性已显著增加。但ELP还受到眼部解剖结构差异、IOL材料及设计差异、眼科手术操作等因素影响, 特别是影响囊袋稳定性的相关因素增加了准确预测ELP的难度。因此, 有关术后ELP的变化情况还需不断深入探讨研究, 以期获得更加准确的术后屈光效果。本文就ELP的预测计算公式发展情况及ELP的影响因素做一综述。
-
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