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分析微卫星状态与大肠癌术后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北部战区总医院2014年3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183例大肠癌患者,均实施手术治疗,根据聚合酶链式反应法检测患者病理组织结果判定微卫星状态,分析高度微卫星不稳定(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high,MSI-H)患者(13例)和微卫星稳定状态(microsatellite stable,MSS)/低度微卫星状态(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low,MSI-L)患者(170例)的临床和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并统计随访1年的复发情况。结果 MSI-H与MSS/MSI-L大肠癌患者的家族病史、性别差异无显著性(P>0.05);MSI-H大肠癌>55岁的病例明显低于MSS/MSI-L(P<0.05);MSI-H与MSS/MSI-L大肠癌患者的肿瘤部位差异有显著性(P<0.05),MSI-H患者结肠发病比例高于MSS/MSI-L患者(P<0.05),尤其是右半结肠比例明显高于MSS/MSI-L患者(P<0.05),而直肠发病比例低于MSS/MSI-L患者(P<0.05);MSI-H大肠癌预后1年复发率低于MSS/MSI-L(P<0.05);MSI-H与MSS/MSI-L大肠癌患者在神经和脉管癌组织浸润、组织学、T分期、Ki67表达、远处转移差异无显著性(P>0.05);MSI-H患者形成癌结节、淋巴结转移比例低于MSS/MSI-L患者(P<0.05);MSI-H患者低分期(TNM分期ⅠⅡ期)比例高于MSS/MSI-L患者(P<0.05)。结论大肠癌患者的微卫星状态与年龄、肿瘤部位、癌结节、TNM分期、淋巴结转移、预后效果密切相关,可为大肠癌的临床诊疗和预后评估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