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之“思”——《蛙》与《时时刻刻》的比较阐释

作者:王楠; 褚萌萌
来源: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8(04): 349-355.
DOI:10.13256/j.cnki.jusst.sse.2016.04.010

摘要

文学中,死亡母题是人类在现实中意识到人必有一死之后建构的死亡诗学。20世纪以来,随着死亡的艺术化处理和哲学思考进一步发展,中西文化中的死亡表达方式呈现"和而不同"的态势。莫言的《蛙》和迈克尔·坎宁安的《时时刻刻》便是一例。莫言把生死之际"此在"的可能性以"延生"的生育方式提供"向死而在"的"在"的可能性,坎宁安则通过三个历时共"在"的"向死"个体,表达个体濒死的能动性、选择性和责任感。虽然两个文本中主人公的畏死和濒死的体验不同,却在"延生"和"向死"的文学话语上表达了异质同构的"死"之思。对于活着的人来说,死亡永远处于"尚未抵达"的恒久状态,面对生命的绝对紧迫性,敞现向死而生的可能性和不可能性是人类生存状况的根本现实,是人类无法逃遁的难题中最为反思性的主题。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