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伊朗在伊斯兰化之前的社会权力结构为宗教集团、王权集团、文士集团三角支撑。虽然教权位居第一位,但王权由于有文权的依附而壮大了力量,由此形成教权与王权相互制衡、相互协作的特征。这种特征在伊朗伊斯兰化之后依然延续。随着1502年沙法维王朝的建立,什叶派伊斯兰教成为伊朗国教,什叶派宗教集团的力量和话语权更加强大,然而由于王权拥有文士集团的有效支持,因此教权与王权依然相互制衡、相互协作。在20世纪上半叶伊朗的现代化进程中,知识分子阶层摆脱了对王权的依附,获得了自身的独立性,随后发生在1953年的"八月政变"使知识分子阶层与王权彻底决裂。巴列维国王发动的"白色革命"在取得诸多成就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社会危机,遭到宗教阶层的强烈抨击。王权与教权之争日益白热化,最终导致伊斯兰革命的爆发。在这场革命中,知识分子阶层与宗教阶层结盟,使王权孤立脆弱,无力与教权抗衡,政权最终被推翻。革命之后的伊朗现政权在某种程度上依然沿袭了古代的权力制衡模式,具体表现为"宗教传统"与"现代民主政治"的相互制衡与相互支撑,在这个权力制衡体系中,知识分子阶层置身于二者之间。因此,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政体,具有其自身的内在合理性和稳固性。
-
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