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张涛、王春蕊《中国扶贫开发成效、创新与展望》一文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扶贫开发经历了四个阶段。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践中,全国各地通过实践推出了多种扶贫创新模式。并认为,后脱贫时代中国贫困治理工作将面临从绝对贫困转向相对贫困,从"帮扶"到"自我发展",从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到民生保障提质升级的新特点,需要在城乡一体化治理框架下创新和形成后脱贫时代的贫困治理路径。高中建、李长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土地意识建构研究》指出,新时代农民的土地意识开始向多元化发展。重新审视农民土地意识现状,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建设布局中,建构以国家意志为主导的土地政治意识、以生产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土地经济意识、以大地母亲思想为灵魂的土地文化意识、以维护社会稳定为前提的土地社会意识、以协调发展为基础的土地生态意识,对中国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发展的未来考量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桂胜、陈山《乡村振兴中村落民俗文化再造空间传承模式之认识》指出,构建村落民俗文化再造空间传承模式是持续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现有的村落民俗文化再造空间存在着非遗小镇、民俗文化节、风情旅游区等若干传承模式,显示出重构文化事象的承继功能、推陈出新的创新功能、迭代升级的重组功能、文化意象的转型功能。其功能的发挥依赖于要素的整合。民俗文化传承再造空间模式的要素的有机统一,为"乡风文明"建设解决了民俗文化传承的缘由、内容和途径等逻辑问题,进而推进"乡村振兴"。蔡伏虹《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基于城镇化三重结构矛盾的省思》指出,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城镇化是涉及城乡关系、央地关系、人地关系等多重关系的系统性工程。当前,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呈现出一些结构性矛盾,集中表现在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和人地结构三个方面。实现城乡有效治理,不仅需要依靠国家力量,还需借助社会力量和市场手段,同时还要积极动员社会民众广泛参与,体现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本的核心要义。这是破解城镇化进程中结构矛盾的前提,亦是有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城乡协调持续发展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