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阳明中都遗址出土琉璃瓦釉的工艺分析

作者:杨桂美; 杨玉璋*; 姚**; 王志; 张居中
来源:中国陶瓷, 2018, 54(09): 66-73.
DOI:10.16521/j.cnki.issn.1001-9642.2018.09.012

摘要

为了解明代洪武初期琉璃瓦的烧制工艺和制作水平,利用色度分析仪、X射线荧光光谱(XRF)、偏光显微镜等仪器对明中都遗址出土的琉璃瓦的釉料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色度分析曲线可以将几种釉色的琉璃瓦区分开,尤其是化学组成和含量比较接近的黄釉和红釉。在化学组成上,黄釉、红釉、酱釉、绿釉属于PbO-SiO_2-Al_2O_3基础釉体系,而孔雀蓝釉属于PbO-SiO_2-K_2O高碱釉体系,添加Fe_2O_3和CuO作为着色剂,并在绿釉中添加了ZnO提高釉的性能,显微结构显示明中都琉璃瓦釉层厚度区别较大。对于琉璃瓦工艺的发展,明朝初期是继承宋元成熟期向明清全盛期过渡的一个关键阶段,然而,迄今为止尚未见有对这一阶段琉璃釉制作工艺进行研究的报道,研究结果将对全面认识了解明初琉璃瓦的烧制水平有重要意义,为研究明代官式建筑琉璃瓦提供了数据支撑。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