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3所中学新冠肺炎疫情高峰期青少年心理韧性及其影响因素

作者:古练; 李春波; 朱雅勤; 王琳琳; 陈明扬; 朱卓影*
来源: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21, 29(06): 926-932.
DOI:10.13342/j.cnki.cjhp.2021.06.028

摘要

目的:调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高峰期青少年心理韧性及其影响因素,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韧性建设工作提供实证依据和决策参考。方法:使用一般情况调查表、Achenbach青少年行为自评量表、应激评价量表、主观创伤应对量表、正性负性情绪量表、个人公平世界信念量表、主观社会支持量表和自评利他行为问卷在疫情高峰期对上海3所中学共1346名中学生进行网络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结果:(1)58.10%的青少年具有心理韧性,9.40%可能存在较严重的心理问题(焦虑/抑郁),32.50%可能存在中等程度的心理问题;(2)心理韧性组较焦虑/抑郁组的青少年受疫情影响程度主观评估更低(F=11.935,P<0.001)、表现出更多的积极情绪和更少的消极情绪(F积极=18.153,P<0.001;F消极=92.513,P<0.001)、更多的前行焦点应对和更少的创伤焦点应对(F前行焦点=11.770,P<0.001;F创伤焦点=17.557,P<0.001)、更倾向于疫情是可控的(F自控=4.744,P<0.01;F不可控=6.502,P<0.01;F他控=6.434,P<0.01)、抱持公平世界信念(F=33.821,P<0.001),且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F父母家人=18.565,P<0.001;F学校老师=12.535,P<0.001;F同学朋友=12.752,P<0.001;F总体=19.694,P<0.001);其中积极情绪、消极情绪、创伤焦点应对方式和公平世界信念是青少年心理韧性主要预测因素。结论:非疫情重灾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未受到明显影响,大多数表现出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心理韧性与事件影响程度、积极消极情绪、应激评价、应对方式、公平世界信念和各方面社会支持密切相关。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