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间质瘤靶向治疗CT征象演变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作者:唐磊; 孙应实; 沈琳; 李健; 曹崑; 齐丽萍; 崔湧; 张晓鹏
来源: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10, 13(7): 497-501.
DOI:10.3760/cma.j.issn.1671-0274.2010.07.009

摘要

目的 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靶向治疗过程中CT征象变化及其预测预后的能力.方法 对2003年4月至2008年6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35例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的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于靶向治疗前和治疗后2~6个月进行CT检查,CT轴位图像测量肿瘤最长径线及最大层面平均强化CT值,计算治疗前后长径及强化CT值变化率.以2年内肿瘤是否进展作为评价预后的指标,比较进展与未进展组患者CT分类指标(病灶数目、部位、肝转移、出血、囊变)及定量指标(病灶长径、强化CT值及其变化率)的差异.结果 本组患者中位随访时间28.5个月,其中肿瘤进展组13例,肿瘤未进展组22例.靶向治疗前,病灶数目大于或等于5个、累及多个部位者2年内进展比例高于病灶数少于5个、累及单个部位者(P<0.05).未进展组肿瘤长径变化率及强化CT值变化率分别为-14.29%(-67%,11%)和-12.25%(-55%,39%),与进展组长径变化率15.09%(-45%,191%)及强化CT值变化率9.91%(-27%,13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长径变化率和强化CT值变化率为评价指标预测2年进展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0和0.797.结论 GIST靶向治疗前,病变数目和累及部位数与预后有关;靶向治疗后,CT病灶长径退缩率和强化CT值具有中等预测效能,可作为疗效的评价指标.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