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测量正常成人下胫腓联合多层螺旋CT(MSCT)的影像学参数, 为下胫腓联合损伤的诊断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沧州市人民医院影像报告数据库检索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110例正常成人踝关节MSCT的影像学资料, 其中男56例, 女54例;年龄18~60岁[(38.2±11.0)岁]。左踝59例, 右踝51例。运用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PACS)于MSCT上胫骨远端关节面上方10 mm处分别测量胫腓前间隙(L1)、胫腓后间隙(L2)、胫腓中间隙(L3)、切迹内腓骨深度(L4)、胫腓骨前缘的距离(L5)、胫腓骨后缘的距离(L6)、前胫腓联合角(A1)、腓骨旋转角(A2), 根据性别、年龄段及侧别比较测量结果。观察"胫腓联合线"阳性率, 并对下胫腓联合进行形态学分型。结果 L1~L6、A1、A2在不同年龄段和侧别中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男性和女性L4、L5、A1、A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而男性L1、L2、L3、L6较女性大(P<0.05或0.01)。男性"胫腓联合线"阳性率为80.4%(45/56), 女性为74.1%(40/54);青年为77.2%(44/57), 中年为77.4%(41/53);左踝为78.0%(46/59), 右踝为76.5%(39/51)(P均>0.05)。下胫腓联合形态学分型为新月形61例(55.5%), 梯形14例(12.7%), Ⅰ形3例(2.7%), M形17例(15.5%), V形10例(9.1%), Г形5例(4.5%)。结论在应用L1、L2、L3、L6作为成人下胫腓联合损伤诊断的参考时, 需考虑性别因素, 但无须考虑年龄及侧别因素, 男性较女性下胫腓间隙宽, 且腓骨位置更偏前;"胫腓联合线"具有较高的阳性率, 且不受性别、年龄及侧别的影响, 可为下胫腓联合损伤及解剖复位的判断提供新的思路;下胫腓联合的形态存在较多变异, 应注意与X线上容易误诊为下胫腓联合分离相鉴别。
-
单位沧州市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