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环境气温与人群死亡关系分析

作者:覃芳葵; 高绪芳*; 鹿茸; 孙婧雯; 杜慧兰; 廖江; 孙磊; 陈曦
来源:中国公共卫生, 2021, 37(04): 719-722.

摘要

目的探讨成都市气温与人群死亡的关系,为降低敏感人群死亡风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3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四川省成都市逐日气象、大气污染物及全死因死亡数据并进行描述分析,将≤第2.5个百分位数的气温定义为低温,≥第97.5个百分位数定义为高温。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分析气温与死亡的暴露–滞后–反应关系,求得最适宜温度,并将其作为参考水平,计算气温归因死亡人数与分值。结果 2013—2018年,成都市日均气温范围为–1.9℃~29.8℃,P50为17.5℃,死亡总人数484 736人,日死亡人数范围为137~375人/d,P50为214人/d,日均气压、日均相对湿度、PM10、和O3–8的P50分别为950.8 kPa、80%、88.3μg/m3和79.3μg/m3;日均气温和死亡人数存在统计学关联(P<0.05),暴露–反应关系呈近似L型,最适宜温度为25℃。高温效应在暴露当日出现,最长持续5 d;低温效应在暴露后1~2 d出现,最长持续13 d,高温和低温暴露0~21 d的累积死亡相对危险度分别为1.142(95%CI=1.087~1.199)、1.405(95%CI=1.244~1.587);以最适宜温度作为基线暴露水平,累积滞后0~21 d情况下,气温归因死亡人数为60 280人(95%CI=30 875~85 953),归因分值为12.4%(95%CI=6.5%~17.6%),其中低温归因死亡人数为56 794人,归因分值为11.7%,高温归因死亡人数为3 493人,归因分值为0.72%。结论成都市日均气温和人群死亡的暴露–反应关系呈近似L型,低温风险大于高温风险,表现在相对危险度大、效应滞后时间长,归因死亡人数多和分值高。

  • 单位
    成都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成都市气象局; 成都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