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绒螯蟹三龄群体的生物学可塑性初探

作者:彭飞; 方弟安; 周彦锋; 唐永凯; 徐东坡; 刘凯; 苏胜彦; 尤洋*
来源: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22, 48(01): 86-95.

摘要

中华绒螯蟹的自然繁殖洄游群体中有零星的未成熟个体存在,高纬度和高海拔的低温环境可使未成熟个体比例显著增加并易于收集,本研究对其后续三龄阶段是否能够正常生长和繁殖开展了实验验证。于2018年春季采集青海省可鲁克湖的二龄未成熟个体作为蟹种,移回长江流域的池塘中试养,首次获得了人工培育的中华绒螯蟹三龄群体(暂定名“三龄蟹”)。实验结果表明:1)经过渡驯化后,中华绒螯蟹群体在池塘中能够顺利完成蜕壳生长;生长性能与常规养殖蟹相当,养成规格大于可鲁克湖区成蟹。2)获得的三龄雌雄个体均可性成熟,繁殖力指标与常规蟹相似;通过土池育苗方式可以获得其子代。3)池塘养殖的三龄蟹营养组分完整,个别指标与常规蟹差异显著,这可能与其高原湖泊生活史有关。研究结果还显示,二龄未成熟蟹规格小于同龄的常规蟹,经三龄阶段的池塘养殖蟹规格又明显大于同期的可鲁克湖区蟹,说明中华绒螯蟹的生活史中存在着低温滞育和补偿生长的现象。综上所述,三龄蟹群体生活史较为复杂,其营养沉积特征、矿质元素含量、阶段性生长和积温差异等可为探究无脊椎动物低温滞育、生活史周期延长和补偿生长机制等提供新的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