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本草》中鲜药特点及应用分析

作者:王雪; 彭孟凡; 刘浩哲; 张晓萍; 宋金平; 路海涛; 田单单; 付宇; 赵明明; 苗明三*
来源: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21, 41(13): 1356-1361.
DOI:10.13286/j.1001-5213.2021.13.16

摘要

目的:统计与分析《中华本草》中可鲜用中药及其特点,为鲜药的开发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对《中华本草》收录中药进行逐一筛选,以"采收加工"项明确出现鲜用、"用法用量"项记载捣敷(汁)和捣烂等处理方法、附方或古籍项记载可鲜用为纳入标准,并将纳入的中药相关信息输入Excel表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可鲜用中药4 284种,性味以寒凉、苦辛甘为主,归经以肝、肺、胃、脾为主,全草、鲜叶、根、茎、根茎和果子等均可鲜用,鲜药入药前处理方法以捣敷、捣汁、捣烂、绞汁为主,外用方法以敷、涂、搽、滴耳、擦为主,给药剂量以适量、30~60 g、鲜品加倍居多;但统计发现部分鲜药记载不规范,有待进一步改进。结论:可鲜用中药良多,但收录于《中国药典》的明确可鲜用的中药仅7种,有待进一步临床观察与补充。鲜药临床应用以表证、热证和急证为主,与其性味归经关系密切,如"苦"能泻能燥,"辛"具发散、行气与行血的作用,"甘"多具补益、和中和缓急之功,即适用于表证、急证及热证的治疗。鲜药归经与温热病发病因素相符。但是,鲜药性味归经、使用剂量、加工方法等存在记载不规范等现象,有待进一步改进。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