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意象派”在英美现代诗歌发展的历史上占据着关键地位。休姆、弗林特、洛威尔等人都为这个运动作出了贡献,但一般认为庞德才是其中最具有决定性的人物。作为一名优秀的组织者,庞德以《诗歌》杂志为阵地,为“意象派”造势,并编撰了诗歌小册子《意象派》。不过在“意象派”内部,庞德曾经受到排斥,并最终离开。几年之后,意象派便结束了。文章认为,这种内部的分歧除了内部领导权之争之外,还体现了其内部成员理论主张上的两种核心区别:是学习法国现代诗理论还是也学习中国传统诗学?庞德并不回避法国的影响。1914年出版的选集直接采用了他自己创造的法语单词“Des Imagists”(意象派)作为标题。然而,与弗林特不同的是,他一直否认“意象派”是法国象征主义的附庸。弗林特和休姆(尤其是休姆)是柏格森理论的热情倡导者,尽管柏格森重视“形象”,但“形象”对他来说只是一个中介,最终导致情绪和直觉。继柏格森之后,休姆将“形象”视为一种中介,直到庞德,他才将“形象”视为具有独立价值的主观情感和客观对象的统一体,从而真正发展为“意象”(为此他创造了一个法语单词“imagisme”),成为“对象”本身(主观对象)。因此,我们推断,庞德在柏格森和休姆的基础上发展了“意象”的概念,赋予了它独立的理论地位,从而促进了诗学的发展。庞德的“意象主义”主张里有着直接或间接来自中国文化和诗歌的影响,这也许才是他能将“形象”向前推进一步发展到“意象”的根本原因。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