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制保和颗粒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机制研究

作者:程瑛; 陈晓萍; 沈阿灵; 李捷; 陈友琴; 彭军*
来源:福建中医药, 2021, 52(06): 14-21.
DOI:10.13260/j.cnki.jfjtcm.012259

摘要

目的研究精制保和颗粒(RBG)对溃疡性结肠炎(UC)的影响及其潜在机制。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4只C57BL/6小鼠分为对照组、RBG组、DSS组和DSS+RBG组,每组各6只。采用饮用2%葡聚糖硫酸钠(DSS)的方法建立UC小鼠模型。RBG组自由饮用双蒸水的同时灌胃0.2 m L RBG(药物浓度为1.5 g/kg)11 d,每日1次;DSS组自由饮用2%DSS连续7 d后换回自由饮用双蒸水至11 d,同时灌胃等体积的双蒸水11 d,每日1次;DSS+RBG组自由饮用2%DSS连续7 d后换回自由饮用双蒸水至11 d,同时灌胃0.2 mL RBG 11 d,每日1次;对照组自由饮用双蒸水同时灌胃等体积的双蒸水11 d,每日1次。每日测量小鼠的体质量和便血情况,并每2天计算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干预后取结肠,测量结肠长度和体质量,并采用HE染色和电子光学显微镜观察结肠组织形态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小鼠结肠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DSS组小鼠的体质量明显减轻,DAI评分明显增加,结肠长度明显缩短,结肠体质量明显降低(P<0.05);而与DSS组比较,DSS+RBG组小鼠DAI评分明显降低,结肠长度明显变长,结肠体质量明显增加(P<0.05);与对照组比较,DSS组小鼠结肠组织中IL-6和TNF-α水平显著升高(P均<0.05);与DSS组比较,DSS+RBG组小鼠结肠中IL-6和TNF-α水平显著降低(P均<0.05)。结论抑制UC结肠组织中IL-6和TNF-α水平可能是RBG治疗UC的作用机制之一。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