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观察不同侧别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及其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83例, 采用动态随机法将其分为患侧刺激组22例、健侧刺激组21例、双侧刺激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4组患者均行常规吞咽功能训练, 患侧刺激组、健侧刺激组和双侧刺激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频率3.0 Hz的rTMS治疗, 患侧刺激组进行病灶侧刺激, 健侧刺激组进行非病灶侧刺激, 双侧刺激组进行左、右交替的rTMS刺激。对照组则在常规吞咽功能训练的基础上给予假rTMS治疗。4组患者的刺激治疗时间均为每日治疗1次, 每次治疗20 min, 每周治疗6 d, 连续治疗5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5周后(治疗后), 在吞咽造影检查(VFSS)的基础上, 依据VFSS视频和临床评估对4组患者进行吞咽障碍结局和严重程度量表(DOSS)评估, 同时采用吞咽障碍造影评分量表(VDS)对4组患者口腔期和咽期的吞咽功能进行评定, 并采用BAEP检测其脑干传导通路情况。结果治疗后, 4组患者的DOSS评级均优于组内治疗前(P<0.05), 且健侧刺激组和双侧刺激组治疗后的DOSS评级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和患侧刺激组治疗后, 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4组患者的VDS各子项评分和总分均明显低于组内治疗前(P<0.05), 双侧刺激组治疗后的各子项评分和总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 患侧刺激组在咽期吞咽启动、喉上抬和咽期通过时间的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 健侧刺激组治疗后的吞咽失用、食团后漏、口腔运送时间、咽期吞咽启动、会厌谷残留、喉上抬、咽喉壁残留、咽期通过时间评分和VDS评分总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治疗后, 4组患者的Ⅰ波、Ⅲ波、Ⅴ波的潜伏期和Ⅰ波~Ⅲ波、Ⅲ波~Ⅴ波、Ⅰ波~Ⅴ波的峰间的潜伏期均低于组内治疗前(P<0.05)。对照组治疗后的Ⅰ波、Ⅲ波、Ⅴ波的潜伏期和Ⅰ波~Ⅲ波、Ⅲ波~Ⅴ波、Ⅰ波~Ⅴ波的波峰间的潜伏期与双侧刺激组和健康组治疗后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刺激组治疗后的Ⅰ波、Ⅲ波、Ⅴ波潜伏期和Ⅰ波~Ⅲ波、Ⅲ波~Ⅴ波、Ⅰ波~Ⅴ波的波峰间的潜伏期均明显短于患侧刺激组(P<0.05)。双侧刺激组治疗后Ⅴ波的潜伏期为(6.53±0.73)ms, 与健侧刺激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侧3.0 Hz的rTMS刺激联合常规吞咽训练不仅可以显著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 还可缩短其BAEP的潜伏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