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为了实现对深层裂缝性碳酸盐岩油气藏储层的有效改造,基于立体酸压的技术理念,结合裂缝性碳酸盐岩储层的特征,建立了综合考虑酸压过程中水力裂缝扩展、酸液在复杂介质中滤失、热传导影响的多场耦合酸压模型,开展了酸液刻蚀天然裂缝、水力裂缝数值模拟研究;在此基础上,对经过立体酸压改造形成的"酸压裂缝体"改造体积及无因次产能指数进行了分析,明确了影响立体酸压效果的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储层基质渗透率、天然裂缝初始流动能力是影响立体酸压后"酸压裂缝体"改造体积的主要因素,在基质渗透率较低(小于等于1.0 mD)并且天然裂缝较宽(大于等于150μm)的条件下,采用立体酸压能够获得较大的改造体积;(2)注酸量越大,改造体积越大,无因次产能指数也越大,而后两者的增量逐渐降低;(3)在基质渗透率为0.1 mD、天然裂缝宽度为250μm的条件下,注酸量超过600 m3后,改造体积增量迅速降至10 m3/m3以下,而无因次产能指数增量则趋于平缓;(4)在基质渗透率相同的情况下,天然裂缝宽度越大无因次产能指数越高,而在裂缝宽度及密度相同的条件下,基质渗透率越低无因次产能指数越高;(5)通过立体酸压形成"酸压裂缝体",对于裂缝性低渗透碳酸盐岩储层中油气井产能的提升效果更加显著;(6)为了同时获得天然裂缝和水力裂缝的良好改造效果,在立体酸压过程中需要适当增加注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