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浅表食管癌368例临床分析

作者:薛冰艳; 田野; 朱国琴; 李晓林; 汤琪云*
来源:中华消化杂志, 2021, 41(06): 379-384.
DOI:10.3760/cma.j.cn311367-20200909-00545

摘要

目的观察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对浅表食管癌(SEC)的临床疗效, 探讨ESD在SEC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因SEC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ESD治疗的36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病灶环周比例、ESD治疗的有效性评价指标(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手术时间和切除病变面积), 并发症发生率和随访情况等。368例患者根据ESD术后是否发生食管狭窄分为狭窄组(94例)和非狭窄组(274例), 比较狭窄组与非狭窄组的病灶环周比例、手术时间和切除病变面积, 分析ESD术后食管狭窄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统计学方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卡方检验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368例患者中男270例(73.4%), 女98例(26.6%);年龄为(64.4±7.6)岁;病变环周比例<1/2周者231例(62.8%), 1/2~<2/3周者49例(13.3%), ≥2/3周者88例(23.9%);病变的整块切除率为98.6%(363/368), 完全切除率和治愈性切除率均为97.8%(360/368), 手术时间为(89.4±47.9)min, 切除病变面积为(12.5±8.9)cm2;术中穿孔、术后迟发性出血和食管狭窄的发生率分别为0.3%(1/368)、0.5%(2/368)和25.5%(94/368);随访时间为8~53个月, 中位随访时间为25个月, 随访期间均未出现食管癌复发或新发病灶, 均未发生淋巴结或远处转移。狭窄组和非狭窄组中, 病变环周比例<1/2周者分别为38例(40.4%)和193例(70.4%)、病变环周比例1/2~<2/3周者分别为9例(9.6%)和40例(14.6%)、病变环周比例≥2/3周者分别为47例(50.0%)和41例(15.0%), 两组病变环周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30, P<0.01)。狭窄组的手术时间较非狭窄组更长, 切除病变面积较非狭窄组更大[(126.1±56.3)min比(76.8±37.2) min、(17.5±10.7) cm2比(10.8±7.4) cm2],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57、5.41, P均<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病变环周比例≥2/3周、手术时间和切除病变面积均为ESD术后食管狭窄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0.253、1.018、1.041, 95%CI 0.116~0.551、1.011~1.025、1.007~1.076, P均<0.05)。结论 ESD是治疗SEC安全、有效的方式, 术后SEC局部复发率低, 并发症少, 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 单位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