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T3期胃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率的影响因素及淋巴结转移率对于预后生存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哈尔滨医科大学肿瘤医院347例接受手术治疗的T3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通过χ2检验分析淋巴结转移率与相关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 Logistic回归分析淋巴结转移率的影响因素;利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图以及Log-rank检验比较不同组间患者生存率的差异;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患者预后进行分析。结果:与淋巴结转移率≤28. 66%组相比,淋巴结转移率> 28. 66%组患者肿瘤病理分型较差[93. 3%(127/136) vs 76. 8%(162/211),P=0. 000],肿瘤位于全胃的比例较高[12. 5%(17/136) vs 3. 8%(8/211),P=0. 002],肿瘤直径较大[49. 3%(67/136) vs 27. 5%(58/211),P=0. 000],血清CEA浓度较高[33. 1%(45/136) vs 22. 7%(48/211),P=0. 034],远处器官发生转移的几率较大[11. 0%(15/136) vs 2. 4%(5/211),P=0. 001]。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肿瘤位置(全胃)、肿瘤直径(> 6. 1 cm)、病理分化类型(分化较差)、血清CEA水平(> 5 ng/ml)、血清白蛋白浓度(≤40 g/L)是导致淋巴结转移率较高的危险因素(均P <0. 05)。随访期间内有233例(67. 1%)患者因肿瘤进展死亡;术后5年生存率为33. 1%。单因素分析表明:年龄≤60岁、根治性手术、肿瘤单发、淋巴结转移率≤28. 66%、M0、肿瘤直径≤6. 1 cm、血清CA19-9≤37 U/ml的T3期胃癌患者预后较好(均P <0. 05),而淋巴结的清扫数目并不影响患者的预后生存(P=0. 089);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HR(95%CI):1. 487(1. 139~1. 941),P=0. 004]、手术[HR(95%CI):1. 741(1. 205~2. 515),P=0. 003]、淋巴结转移率[HR(95%CI):3. 053(2. 293~4. 065),P=0. 000]、是否发生远处转移[HR(95%CI):1. 766(1. 043~2. 991),P=0. 034]是T3期胃癌患者的预后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淋巴结转移率是影响T3期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肿瘤位置、病理分化类型、肿瘤直径、血清CEA浓度、远处器官发生转移是淋巴结转移率的影响因素。因此,对于T3期的胃癌患者,术前可以通过相关血液、影像检查,对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及预后进行准确而有效的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