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临床实践中,对于宽QRS波、双心室电机械收缩不同步的心力衰竭患者,通过双心室起搏(BiVP)实现双心室电机械同步化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目前已被多个国际心力衰竭和起搏指南推荐。BiVP-CRT经多项临床研究证实可有效改善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减少心力衰竭再入院、逆转左心室重构、降低死亡风险。然而,BiVP-CRT手术仍面临着冠状窦插管失败、无理想靶静脉、膈神经刺激、左心室电极起搏阈值高、电极脱位等技术难点。另外,多年来研究发现约30%~40%患者BiVP-CRT术后心功能无显著改善,即CRT无反应。希浦系统起搏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包括希氏束起搏(HBP)和左束支区域起搏(LBBAP)。HBP是目前最生理性的起搏技术,但由于希氏束解剖位置特点以及起搏电极和工具的限制,HBP的临床应用很难普及。LBBAP是国内原创的生理性起搏新术式,能够克服HBP的临床应用限制,获得HBP相似的生理性起搏效果。LBBAP根据有无左束支夺获进一步分为左束支起搏(LBBP)和左室间隔部起搏(LVSP),2种起搏术式均可以纠正左束支传导阻滞,缩窄QRS波。LBBAP起搏参数稳定可靠,远期失夺获风险小,展现了巨大的临床应用潜力,具备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有望在未来成为应用最为广泛的生理性起搏技术。但是,目前仍缺乏大规模、多中心的随机对照研究证实LBBAP应用于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再同步治疗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在临床实践中,BiVP、HBP、LBBAP 3种生理性起搏策略各有优势和不足,互为补充,对于不同临床特征的心力衰竭患者需选择不同的起搏治疗策略,以期提高心力衰竭患者接受CRT的反应率并改善临床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