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的民族压迫下,苗族先民多迁居西南深山腹地,以避战乱,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恶劣,长期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因此在聚落营建时,必须首先适应和调整生态系统。文章以贵州雷公山苗族传统聚落为研究对象,基于生态适应性理论,从自然生态、建成环境和社会生态三个方面剖析苗族传统聚落“山—水—田—巷—房”的人居环境系统,认为苗族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下,通过主动适应环境的动态过程,普遍选择“依山而建、择险而居”,以农田生态系统为核心,综合考量“风水”与选址、水势与生产、山形与居所的构建,突破了低效的生态平衡,实现了在恶劣生态环境下的和谐共生。最后讨论了该系统面临的现状问题,提出良好的生态适应机制对我国传统聚落的稳定发展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