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庄子》的文本至少由哲学与文学两个层面构成。作为哲学层面的《庄子》,其旨意主要在于宣扬庄子的道家哲学思想,故而常常以儒家为批判对象,因而孔子在作为哲学文本的《庄子》中,或化身为道家圣人,或以儒家徒身份虚心向道家人物请学而终于成为了道家徒,或以儒家代表人物身份而受到道家徒的批判和揶揄。作为文学文本的《庄子》显然虚构了一个文学的孔子形象,这个孔子形象往往因为辗转于各种复杂的人事关系之中而得到突显。作为文学文本的《庄子》所构建的孔子形象皆为彬彬有礼、谦恭好学的君子形象。之所以造成《庄子》文本中的孔子形象的分裂在于《庄子》文本用意的不同。哲学的《庄子》其目的是宣扬道家思想,故以孔子为靶的加以利用或褒扬或贬责;而文学的《庄子》是哲学《庄子》的副产品,因而孔子形象的构建反而显得自由,也可以窥见庄子潜意识里的真正的孔子形象。